提起甘肃,人们自然会想起千古传诵的丝绸之路,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,还有那古老而珍贵的仰韶文化遗存。然而,却很少有人知道,在甘肃4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,从水丰草茂的甘南草原,到雪峰叠嶂的祁连牧场;从层峦黛染的陇南山乡,到沃野铺翠的陇东塬地;从葱葱郁郁碧涛千顷的岷迭林海,到莽莽苍苍奇丽壮观的塞外大漠,都聚居或散居着回、藏、东乡、裕固、保安、蒙古、哈萨克、撒拉、土、满等10个世居少数民族。少数民族人口241.05万,占全省总人口的9.43%。长期以来,他们和汉族人民和衷共济,相依为命,并肩开拓着陇原大地,共同谱写了甘肃历史的壮丽篇章。

  甘肃少数民族分布广泛。全省86个县市区都有少数民族生活居住。甘肃是我国最早建立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省份之一。天祝藏族自治县成立于1950年,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县一级民族自治地方。目前,甘肃有2个自治州、7个自治县,分别是甘南藏族自治州、临夏回族自治州,天祝藏族自治县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、东乡族自治县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。甘肃民族自治区域面积18万平方公里,占全省总面积的39.8%,总人口333万(包括民族自治区域汉族人口),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99.3万(不包含其他县市散居少数民族人口)。1980年以来,我省先后在少数民族人口相对较少而比较集中的地方建立了民族乡。现有民族乡34个,其中回族乡16个、藏族乡7个、东乡族乡7个、蒙古族乡2个、裕固族乡1个、土族乡1个。少数民族这种大分散小居住的格局,使不同民族文化得到广泛传播与交流。

  甘肃少数民族文化源远流长。甘肃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繁衍生息、聚居交融的地方。先秦时期,甘肃境内少数民族主要是西戎、羌、氐、月氏、乌孙等族。西汉时期,汉、匈奴和月氏、乌孙等族分别徙入和迁离甘肃。秦统一中国后,以先秦华夏族为核心融合其他民族而发展形成汉族。从此,汉族人通过屯垦、移民等各种方式,不断迁入甘肃。西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,鲜卑、吐谷浑等族迁徙甘肃。隋唐五代两宋时期,吐蕃、回鹘、党项等族徙入和崛兴于甘肃。元明时期,蒙古族进入甘肃,回、东乡、裕固等民族形成,土族也先后迁入。清代和民国时期,满、保安、撒拉、哈萨克等族进入甘肃。新中国成立后的1953年,甘肃有已识别的民族成分18个。2010年甘肃省第六次人口普查,甘肃境内56个民族俱全,少数民族总人口241.05万,占全省总人口的9.43%。

兰州鼓子

  • 兰州鼓子是形成并主要流行于甘肃兰州地区,用兰州方音表演的曲艺形式,相传甘肃农村流传的以唱【打枣歌】和【切调】为主的“送秧歌”形式流入兰州后以清唱方式表演,形成兰州鼓子,时在清代中晚期。清末民初兰州鼓子又受到北京传来的“单弦八角鼓”和陕西传来的“迷胡子”(眉户)等的影响,艺术上进一步定型。